到日正式滿一個月
然後我把FB停了。
要說為什麼,因為認知到自己日文真的再不好好念,一年後真的得滾回台灣。
總歸是帶著一點覺悟來的,不努裡拼一把說真的對自己也難過。
和許多直接從台灣到日本工作的人來比,或是單純打工度假的人來說,我的處境可以說是好的了。我做著喜歡的工作、公司現在只有四個人(加我),完全沒有大公司或是中小型規模會遇到的那些獨特日本人際關係文化。老闆碩士留英並且有不少海外工作經驗、主管公司各種行政雜事的姊姊也是留英,還是在那念的大學。剩下的那個同事兩年前就認識,雖然是一流的東大,但也許因為肄業的關係,人真是相當謙和,最近根本變成我的日文老師。因為這些"異色"的日本人集合,大家對我真是各種容忍。破爛的日文、不同的做事方法、和大家不一樣的思考習慣等等...
雖然也因為薪水很低我得要利用假日另外打工(笑)
辛苦是辛苦,但對老闆也是很感激了。
一方面是因為兩次公開地在能力上有獲得認同(就算老闆只是講場面話也是很高興,但我還是想當成稱讚,科科) 老闆也說如果日文變好就有機會可以拿到工作簽。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至少他願意用給日本人的標準給我薪水,就算我日文很破爛。所以總覺得多少要有點回饋吧!而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讓日文變好、提高自己的存在價值。
畢竟假設一年後成的話,他可以不用再另外訓練助理、而我又能做到夢寐以求的助理工作,合樂不為? 再者日文變好、不管是否在現在的公司繼續工作,在日本另行找工作也是必要的。回台灣也算是多一技之長,怎麼看都好。
當然也是有很想哭的時候啦~畢竟現在就真的壓力很大。九月開始公司會非常忙碌。我必須盡可能在那之前提高日文程度,幸運的話經過洗禮後就可以真的做助理了....
2016年6月30日 星期四
2016年6月4日 星期六
有些就是習慣不了的事情
到昨天為止,正式在日本生活一週。
縱使之前有過三個月在東京的生活經驗,
依舊是有許多無法習慣、不能理解、也不是很想懂的事情。
例如垃圾分類。
基本上,所有東西,大概一天製造出來的90%~95%的垃圾都是"可燃垃圾"。
包含各種塑膠製品--除了寶特瓶以外。光這點就讓人搞不太懂。
疑似乎日本是個嚴格執行分類的國家,但好像也就只是做個大概而已。
另外一件一直無法適應的事情,就是不管是英文、德文、法文、荷蘭文、還是西班牙文,甚至中文,日本人永遠可以用"日式發音"念出來。而且好像所有人都可以瞬間聽懂。對我來說這是一件近乎奇蹟的事情。例如他們的西洋電影片名。例如「動物方城市」的日文就是「ズートピア」。只要能懂日文五十音平片假名,應該念完馬上就可以知道--這完全就是英文,只是是日式發音而已。也因為這樣,常常(不管是工作還是和朋友聊天,甚至是店員)只要他們一講外來語,而我聽不懂的話,通常後面就一定還會追加一句「これは英語だよ!(這是英文喔!)」好像我應該要理所當然懂英文一樣。但日式英文對我實在是個障礙,所以明明同樣是英文,如果是用正確的念法和他們對話的話,(例如蘋果不念成"阿葡魯",而是念"ㄟ剖")的時候,他們又會露出一臉「什麼!?你剛剛是講人話嗎!?」的表情。偶爾還會得到一句「発音が間違ったね。(發音錯了吧!)」 的回應。
再來是日本的「套餐」
如果是去一般平價日式餐廳吃飯的話,大概有一半的機會可以見識到日本人攝取「碳水化合物」的方法。例如拉麵配煎餃、白飯配義大利麵(買便當的話很常看到)、拉麵配白飯、烏龍麵配淋上滷汁的白飯,之類各式各樣對台灣和中國人來說,大概都是一種嘖嘖稱奇的搭配方式。吃到最後常常搞不清楚到底哪個是主食哪個是配菜。
還有過馬路的時候,到底是先看左邊還是先看右邊,我也常常看錯。
也因為這樣,乾脆每次都一起看兩邊,所以過個馬路頭很忙...一直轉左轉右再轉左,脖子都覺得快扭到了。
就是這樣,有些暫時還適應不了的事情、不想適應的事情、或是無法適應的事情,一年過後會改變多少就不知道了。但畢竟我也沒有要成為日本人的打算,至少在這些無關大雅的事情上,我認為維持一貫的「外國人狀態」好像也沒什麼不好。有時候反而覺得這種「異樣感」也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情。
縱使之前有過三個月在東京的生活經驗,
依舊是有許多無法習慣、不能理解、也不是很想懂的事情。
例如垃圾分類。
基本上,所有東西,大概一天製造出來的90%~95%的垃圾都是"可燃垃圾"。
包含各種塑膠製品--除了寶特瓶以外。光這點就讓人搞不太懂。
疑似乎日本是個嚴格執行分類的國家,但好像也就只是做個大概而已。
另外一件一直無法適應的事情,就是不管是英文、德文、法文、荷蘭文、還是西班牙文,甚至中文,日本人永遠可以用"日式發音"念出來。而且好像所有人都可以瞬間聽懂。對我來說這是一件近乎奇蹟的事情。例如他們的西洋電影片名。例如「動物方城市」的日文就是「ズートピア」。只要能懂日文五十音平片假名,應該念完馬上就可以知道--這完全就是英文,只是是日式發音而已。也因為這樣,常常(不管是工作還是和朋友聊天,甚至是店員)只要他們一講外來語,而我聽不懂的話,通常後面就一定還會追加一句「これは英語だよ!(這是英文喔!)」好像我應該要理所當然懂英文一樣。但日式英文對我實在是個障礙,所以明明同樣是英文,如果是用正確的念法和他們對話的話,(例如蘋果不念成"阿葡魯",而是念"ㄟ剖")的時候,他們又會露出一臉「什麼!?你剛剛是講人話嗎!?」的表情。偶爾還會得到一句「発音が間違ったね。(發音錯了吧!)」 的回應。
再來是日本的「套餐」
如果是去一般平價日式餐廳吃飯的話,大概有一半的機會可以見識到日本人攝取「碳水化合物」的方法。例如拉麵配煎餃、白飯配義大利麵(買便當的話很常看到)、拉麵配白飯、烏龍麵配淋上滷汁的白飯,之類各式各樣對台灣和中國人來說,大概都是一種嘖嘖稱奇的搭配方式。吃到最後常常搞不清楚到底哪個是主食哪個是配菜。
還有過馬路的時候,到底是先看左邊還是先看右邊,我也常常看錯。
也因為這樣,乾脆每次都一起看兩邊,所以過個馬路頭很忙...一直轉左轉右再轉左,脖子都覺得快扭到了。
就是這樣,有些暫時還適應不了的事情、不想適應的事情、或是無法適應的事情,一年過後會改變多少就不知道了。但畢竟我也沒有要成為日本人的打算,至少在這些無關大雅的事情上,我認為維持一貫的「外國人狀態」好像也沒什麼不好。有時候反而覺得這種「異樣感」也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情。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