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1日 星期一

小劇場

第三次看日本小劇場演出


日本劇場好像大概可以分兩種 
(扣除在新國立劇場等公家劇場的演出的話)
商業劇場和小劇場 
商業劇場就如四季、寶塚、東寶、松竹等這種擁有自己獨立劇院的機構
這種商業劇場,演出者除常會有藝人等參予以外,製作金費想當然耳的也多。
SISTER ACT好像光舞台就能有千萬日幣的經費去製作

而日本小劇場場地數量之多,有多少呢? 
多到目前我拿到的傳單還沒看到同樣重複的(總計應該已經有上百張了) 
多到同一個大樓裡就可以有三個小劇場 
下北澤更是小劇場勝地 
有掛招牌或是沒掛招牌的  密集度比台灣便利商店還高 
上次去下北澤看カウラの班長会議  路上看著左一個劇場右一個劇團的掛牌
想著全台灣能稱上"劇場"的數量大概也不會超過下北澤這地區的劇場數量...
更不要說日本的LIVE HOUSE 在台灣BAR和PUB不算的話 扳著手指大概就能數完...

商業劇場就不說了 他們有一套自己的經營模式
劇目演出通常都以月來算 有經營自己的售票系統或是會員系統
培養(?)自己的戲迷 發行周邊商品 DVD
甚至是專屬的演員(如寶塚)  等專業的經營模式

小劇場就比較不同
小劇場沒有這麼多資源 但演出品質還是很嚇人
(不曉得是不是因為我很好運 看到的都很不錯)
至少三次來每次都讓我暗暗在心中讚嘆
雖然程度還是不到屏風 果陀那種狀態
但在不像果陀他們那樣常會有明星演出的狀況來說
(當然 如果說果陀比較接近商業劇場了的話...那跟日本的商業劇場又差了很大一段距離...)
精緻程度大概介在我們小劇場和果陀中間的狀態
(當然我想製作費一定有差吧...)
目前看的三次小劇場 除了第一次是關係者的總彩排場以外
另外兩次看都是幾乎滿座的狀態 這也讓我很意外
畢竟以他們小劇場之多的狀態來說 總覺得能賣個七八成很了不起了
孰不知看戲人口不少  而且年齡層廣佈
台灣跑小劇場大概不是親友就是戲劇藝文等相關人士
很難看到4 50歲以上的觀眾
(因為這年紀的人大概都在事業高峰期 WW 可能也沒時間來小劇場)
但扣掉第一次不說 另外兩次中高齡的觀眾都還不少

而且 就算是小劇場 演出人數還都不少
フランダースの負け犬演員大概有八個十個
カウラの班長会議有個20個吧...
今天看的 BE HERE NOW 也有八個左右
雖說是小劇場製作 服裝可一點都不馬虎 並不是靠改變單一配件之類就算換裝
是很徹底從頭到腳換了一次...有的還不只一套
而且雖不到唱歌的狀態 但幾乎都有跳舞
連カウラの班長会議這種較嚴肅戰爭議題的演出 都有舞蹈演出
所以在宣傳單上看到編舞家的出現也可以說是常態...

這星期好奇下 稍微打聽了在CL 或是他們自由接案的狀態
這點倒是和台灣差不大  就是看人脈了 (也許全世界都一樣吧 WW )
所以留學回來的人會難找工作
要是沒努力去跟這圈子接觸的話 當然也會有困難
果然  social不管在哪邊都很重要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